学工动态

星火百年·青春续航——从电力发展看青年担当

发布者:伟德国际1949发布时间:2024-07-10浏览次数:11

如果没有电,你的生活会怎么样?就在2025年4月28日,西班牙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全国性停电。基础设施瘫痪,电子支付停摆,医疗系统崩溃,当天西班牙内政部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。

相信对于青年朋友们来说,停电对我们来说已经比较陌生。中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坚强的电网,我们习惯了可靠电力的存在,却很少追问中国是如何从百年前的煤油灯时代发展至今。

让我们用青春视角,回顾中国电力发展史,看看“一度电”的背后,藏着多少青年人的热血与担当。

突 围

1882年7月,上海外滩亮起了中国第一盏电灯,但它的光芒照亮的是租界的洋行、舞会,照不进普通中国人的生活。

20世纪初,中国电力工业在军阀割据和外国资本垄断中艰难萌芽。日本为了支撑战争机器,强征中国劳工修建丰满水电站。工程结束时,三条100多米长、6米宽、4米深的“万人坑”被填满,尸骨层层叠压。

1947年,晋察冀边区,我党我军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。设备是从日军处缴获的旧发电机,技术员是土法上马的战士,没有水泥就用石灰掺黏土。1948年春天,沕沕水电站的电流点亮了西柏坡的灯泡,408封决定中国命运的电报飞向全国战场,电力第一次成为人民解放的武器。

沕沕水的微光,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,曾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,决心让光明属于每一个普通百姓。

攀 登

然而新中国的电力之路,依然筚路蓝缕。

1954年,新中国在捷克的援助下生产了第一台汽轮发电机,容量6000千瓦,连现在一个中等规模居民小区的用电量都无法满足。

1989年,中国三峡大坝的先导工程葛洲坝水电站,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,全部技术和设备购买自国外公司,就连换流站内的草皮也是国外捆绑销售而来。中国电力人看清了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,更坚定了自主攀登的决心。

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;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。在接续奋斗中,能源发展终于迎来质的飞跃。

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巍然伫立,长江之水在此俯首。这座承载着郑守仁院士毕生心血的世纪工程,不仅驯服了长江洪流,更铸就了中国水电的国之重器,中国从此跻身世界水电强国之列。

在松花江上,丰满水电站旧坝拆除、新坝完工,从机组设备制造到安装调试全部实现国产化,开创了超近距离“一址双坝”建设的世界先河。

金沙江畔,由我们85级校友徐建荣总工程师领衔设计的白鹤滩水电站,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。它所使用的16台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,都是全国产的“大心脏”,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。

南海之滨,“华龙一号”核电机组作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,国产化率超过90%,创造了全球首个按照最高安全标准建设的核电机组。

从江河奔涌到碧海扬波,中国人以永不停歇的攀登精神,在能源领域不断突破,让大国重器闪耀世界之巅。

领 航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。

如今,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装机国,更成为电力技术的规则制定者。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青海共和县的塔拉滩光伏电站,超600万块光伏板组成的“蓝色海洋”已开始向华东地区输送清洁电力,中国正重新定义世界能源未来版图。

在江苏如东,世界首个±8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工程高效运转。这项颠覆性技术如电力系统的智能导航,精准控制电流方向与大小,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世界性难题。

中国电力人不再跟随别人的脚步,而是以原创技术引领全球能源革命。

何 为

在这场从“追赶”到“引领”的跨越中,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始终与国家能源事业发展同频共振。

从学校培养的须恺、汪胡桢、黄文熙等中国首批水电事业先驱,到如今奋战在三峡、白鹤滩等世界级工程的师生校友,河海人始终是“清洁能源走廊”建设的参与者、核心技术攻关的突破者。高坝抗震、系统智能调度、生态保护方案、超大型机组国产化...河海智慧屡屡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
不仅是水电,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首任校长许肇南以中国首位海外电气工程师身份归国,筹建我国首座自主设计施工的火力发电厂,点燃民族电力工业的星火;改革开放后,学校参与大亚湾核电站建设,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助力中国核电自主化;新时代下,校友何光华、吴春雷等深耕智能电网与新能源技术,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垄断。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始终以“国之所需,吾之所向”的担当,在能源强国的路上砥砺前行。
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,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

面对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伟大时代,新时代电力青年为何为?为的是万家灯火的温暖守望,为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承诺,为的是能源强国的时代召唤。新时代电力青年有何为?有白鹤滩建设者的攻坚精神,有特高压研发者的创新胆识,有新能源开拓者的绿色情怀。新时代电力青年如何为?夯专业之基,立鸿鹄之向,聚创新之光。

青年朋友们,让我们接过“科技强国”的接力棒,在广袤国土上描绘新型电力系统的壮美蓝图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!
  (供稿:杨清)